裕纶专栏:风华八十载 奋进新时代

2024-11-01 作者:靖江日报记者陆程红 来源:《靖江企业家》2024第11期

一根名为裕纶的棉纱从1944年纺起,栉风沐雨八十载,纺织出60多个品种、全国棉纺织行业百强,并漂洋过海“织”出一片新天地,“链”接全球大市场。

80年的传承与创新,写满了裕纶人的坚守。80年的奋斗与拼搏,“裕纶纺织,纺织裕人”掷地有声。奋进新时代,裕纶人步履铿锵,朝着“打造百年企业,传世裕纶品牌”的方向继续前行。

用改革激发活力,见证靖江纺织业发展

靖江的民族工业是从纺织业开始兴起的。1943年2月,爱国商人刘子纯、祝文跃、蒋庭玉等联合发起,筹建“裕纶工业社”,寓意“裕国裕民,大展经纶”。1944年4月,裕纶工业社投入试产。这个诞生于战火硝烟中,仅有2台纺机、256枚纱锭的小型纱厂,首开靖江民族工业之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裕纶迎来茁壮成长,其后50多年,逐步发展成为靖江工业体系中形成最早、从业人员最多、历史贡献最大的企业,被誉为靖江的“母亲工业”。如今,在靖江的老一辈产业工人中,不少人曾在裕纶当过纺织女工,她们回忆过去时,都会想起身系白围裙,头戴白圆帽,绕着机台转的场景,细数着裕纶带给她们丰富人生的点点滴滴。

为振兴民族工业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裕纶公司见证了靖江纺织业的发展,她一路走来,始终紧扣时代脉搏,改革步履不停。每一次先行先试,每一次艰难破冰,每一次重大转折,都让企业获得发展。

1954年12月1日,私营裕纶纱厂在靖江第一个实行了公私合营,此后几年间,裕纶不断壮大,到1959年自筹资金建厂房时,实际纱锭已拥有14916枚。1966年,公私合营的靖江裕纶纱厂更名为国营靖江红卫纱厂。1968年,裕纶的生产规模达到2.7万锭。1974年,与当时的立新布厂实行了合并,更名为“国营靖江纺织厂”,此时,裕纶已初具规模,拥有纱锭3万多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裕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1980年10月开始,裕纶在当时的靖江县北郊征地150多亩,建设全新的3万平方米厂房,全程更新1.2万锭纺纱设备,同时搬迁老厂的1.8万锭设备。此次“南厂北迁”工程于1987年5月竣工。1989年7月至1990年3月,裕纶又通过调整和改造设备,新建纺二车间,使生产能力达到了5万多枚纱锭。1990年,裕纶实现销售收入10582万元,成为靖江第一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同时跃入“江苏省省级先进企业”“国家中型企业”行列。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1997年,裕纶公司被江苏省列为第一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按照要求,2000年初,裕纶进行了首次改制,实行公退民进,组建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裕纶公司成功进行了“三置换一保障”改革,即完成了国有股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国有职工身份置换,实行职工社会保障。国有股权全部退出,裕纶成为民营资本控股的股份制企业。裕纶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衡协调运转,努力提高运行质态,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改制必然带来企业震动。面对拥有3000名员工的企业改革,裕纶的领导层始终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的理念,稳妥解决遇到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维护职工利益,严格按政策办事,绝不侵占职工合法利益,做到有理有据,合情合法。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打破职工的铁饭碗,搬掉干部的铁交椅,砸掉分配上的大锅饭,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让职工得到真正的实惠。实现平稳发展的裕纶日益壮大,连续多年被评为“靖江市30强企业”。

随着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新一轮技改势在必行。1997年至2000年,裕纶按照国家“压锭改造”要求,先后投入近7000万元实施纺部改造,引进国际一流水平的设备,同时压缩淘汰1.2万锭陈旧纺纱能力。2001年开始,为加快培植新的增长点,裕纶实行“适度负债经营”的战略,先后投入2亿元,征用西厂区空地近100亩,实施“高档精梳纱线扩能”技改项目和“引进关键设备、开发高仿真面料”国债技改项目,建设了全新的4万平方米轻钢结构新厂房,全程安装国内外先进设备。两大技改项目使裕纶的纺、织规模都达到“九五”之初的3倍多,实现了“再建一个裕纶”的目标。2003年裕纶销售突破8亿元,利税超过5000万元,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企业”,跃入“国家大型企业”行列。

接力奋斗不言弃,敢闯敢试勇当弄潮儿

经历过岁月激荡,看得见茁壮成长。2004年10月,由8个企业组成,拥有7亿资产、16万纱锭、4480头气流纺、260台喷气织机的裕纶纺织集团全新亮相。

过去几年,裕纶主要走的是扩大规模之路,产能实现了倍增,在同行业中有了位次。今后的路怎么走?裕纶的领导层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走提质发展之路的转型方向。产品重新定位,扩大生产高支、高密、高附加值的纱、布产品,进军高端的纺织品市场;加快技术和管理创新,在添置清梳联、精梳机、紧密纺等先进设备的同时,努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提质提效、降本降耗,提高企业运行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