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兰得:走出“中国制造”的精彩

2020-11-02

艾兰得:走出“中国制造”的精彩


爱兰得董事长常亮

从纽约曼哈顿驱车向西,不到两小时到达新泽西弗里霍尔德市,马路边一幢白色建筑楼外立面上醒目地印着“IVC”三个大字母。这是一家典型的美国企业,但他们的老板和资本却来自中国。

十年前,艾兰得董事长常亮带领投资团队收购了这家始建于1955年的老牌美国营养品生产企业,开始全面进军欧美主流市场。如今,艾兰得和IVC每年向全球消费者提供2亿多瓶的各类营养保健品。

常亮说,生产出高品质、高科技和合理价格的营养品,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和服务,为全球亿万家庭守护健康,是艾兰得的神圣使命。

转型:从“红海”到“蓝海”

艾兰得脱胎于江山制药,后者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维生素C原料生产的企业之一。

维生素C作为大宗原料药,行业周期性强行情好,企业效益就好行情差,效益就一落千丈。2007年,全球维生素C行业十分低迷,行情不乐观。37岁的常亮成为江山制药的掌舵人,他和团队对行业观察和研究后认为,相比于规模不足10亿美元的维生素C原料药市场,营养保健品市场是名副其实的蓝海市场。

在欧美,从各大超市、药店到街头小杂货店,各种营养补充剂被作为“家居必备品”,摆放在各种润肤品,甚至是牙膏、牙刷之类的旁边。“营养品是全球性的朝阳产业,仅美国营养保健品市场的年销售规模就达到850亿美元,艾兰得只要占有5%的份额,就有40亿美元以上的销售规模。”经过一番研究,常亮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常亮看来,维生素C行业恶性竞争无可避免,如果不及早转型,公司只能“靠天吃饭”,依靠一种产品与对手在低端市场拼价格,迟早会被淘汰。

2007年底,常亮向董事会提出建议——启动战略转型,从价值链的最低端向高端发展,关闭部分原料药产能,“腾笼换鸟”,扩大制剂生产,进军国际营养保健品市场。

“我们不但让中国生产的原料走向世界,更要让中国制造的营养保健品走向世界。”常亮说。

并购:从中国制造到欧美制造

战略设想是美好的,但落地却不容易。在国外,中国的食品安全一向饱受诟病,要让欧美主流市场消费者一下子了解并接受来自中国生产的保健品需要一个过程。

艾兰得的策略是“走出去”,通过在欧美主流市场建立“桥头堡”,快速进入西方营养保健品终端市场。“美国有着全球最大的营养保健品市场,在美国站稳脚跟,就可以借助它的‘背书’,走向全球市场。”常亮说。

2009年11月,在投行、律师和财务团队的帮助下,常亮和其他投资人与IVC的原股东签订协议。两个月后,中国营养保健品行业的第一例境外并购顺利完成。

并购后的磨合漫长而痛苦。IVC员工对远道而来的中国投资者很陌生,“商业规划会不会改变?”“会不会遵守职业道德?”“员工薪水会不会下降?”类似的疑虑不少。

常亮遵守着并购之初的承诺,除在美国招聘一名华人担任CEO外,IVC不仅没有裁员,而且还追加投资,新建了物流仓库,升级了ERP系统。

IVC之后,艾兰得继续在美国落子。2014年6月,公司斥资完成对加利福尼亚州Adam Nutrition公司的资产收购;2016年8月,收购南卡罗来纳州Perrigo营养品工厂,完善了在美国全境的生产、包装、物流和服务布局;2018年4月,收购营养品生产商Delavau,拥有了全美第一条连续制造的智能化营养健康品生产线;2019年3月,收购美国著名膳食补充剂品牌GNC的全部供应链业务。

截至2019年底,艾兰得在欧美的雇员超过2500人,销售规模连年翻番,行业排名提升至全美第一,成为北美最大的营养保健品制造服务商。

与此同时,艾兰得在欧洲也在精准布局。2016年3月,收购荷兰营养品行业的“百年荷兰健康草本调理品牌”Bloem;2016年12月,收购英国最大的营养品制造商Brunel和英国知名膳食补充剂渠道品牌Biocare ;2018年10月,并购德国医药企业Pragen。

艾兰得的市场规模也水涨船高,产品全面进入欧美主流市场,2014年起连续六年位居“中国营养保健品出口20强”首位。

质量:从中国标准到世界标准

并购只能解决资源的全球配置问题,作为身处“舌尖”上的行业,安全性一直是中国营养保健品行业的痛点之一。

收购IVC后,双方有效实现了研发配方共享、质量体系统一和信息系统互动。艾兰得相继通过英国、德国和美国等国际上最严格的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营养品行业首家通过美国药典委员会USP认证的企业,也是全球唯一中美供应链均以“零缺陷”通过美国FDA现场检查的营养品企业。美国NSF认证检查官在艾兰得现场审计时由衷地感叹:“这是我在中国看到的最好的营养品工厂!”

艾兰得在美国新泽西、英国伯明翰和国内都建立了实验室,美国实验室迄今已开发54个自有品牌和3500个生产配方,位于靖江工厂的实验室多年来为国内外市场开发了大量产品配方,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艾兰得始终将质量视为企业灵魂,从系统化、信息化、精益化三个方面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在全球各生产场地推行 “QC”、“6S”、“员工合理化建议”、“精益持续改进项目”等质量改进活动,形成了独创性“三化融合”精益质量管理体系。

“在全球营养品行业中,艾兰得是唯一一家中美供应链都以“零缺陷”通过美国FDA现场检查的企业。”常亮说,“我们就是要让中国制造贴上‘高品质、高科技’的标签,而不再是‘低价格、低品质’的代名词。”

能力:从模仿跟随到创新引领

 

常亮董事长及中英管理团队成员在股权交割后合影

核心能力是艾兰得的护城河,也是发展的助推器。

常亮认为,过去十年,艾兰得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经济和贸易全球化、境外投资和金融环境相对宽松带来的红利。如今,这些红利已到了拐点,下一波红利,只能来自于创新引领和商业变革。

首先是推进研发创新。艾兰得在恒艾产业园实施了研发孵化器项目,开发植物软胶囊、液体制剂等新产品、新剂型;在上海张江科技园成立创新研究应用(上海)中心,开展新功能原料、新功能产品的基础研究;在泰州医药城成立科学研究院,专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产品的研究、试验和商业化。

其次是全面布局智能制造。以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为目标,艾兰得推动全球供应链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提升制造装备和工业互联网水平,力争成为营养健康产业智能化制造的领先者。公司正在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运营项目,顺利拿到项目立项和运营牌照,占领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高地。

“除研发创新和智能制造外,商业模式变革是艾兰得打造的核心能力之一,能否成功,关乎企业未来。”常亮说。针对个性化精准营养时代的到来,三年前,艾兰得就在北京注册成立欧飞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探索打造“基因检测→大数据分析→供应链定制生产→个性化营养包”的智慧营养服务模式,目前这一新服务模式已经硕果初现。

反哺:从“走出去”到“走回来”

完成海外收购只是起点,将国外优质产品反哺国内市场才是国际化的应有之义。

1998年,在江山制药创始人孔太的主导下,艾兰得在国内市场推出第一款营养保健品——艾兰得VC含片,2005年“艾兰得”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多年的深耕,艾兰得在国内已形成一定的知名度。

“如何发挥中美欧供应链优势,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与欧美客户同等品质的产品”,是常亮在并购后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

事实上,近几年来,艾兰得已经在国内市场推出与美国同配方的“关节活素”氨糖软骨素片等产品,54个产品拿到保健食品批文或备案凭证,30多个新品进入国内保健食品报批流程。

常亮说,“健康中国”战略已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国消费市场升级将带来巨大机遇,今后公司将锁定人们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引进和开发心脑血管健康、骨骼健康、肝脏保护、视力保健、女性健康等方面的功效型保健品,为中国消费者的健康造福,为“健康中国”助力。

与此同时,国家鼓励发展跨境电商也让常亮看到旗下海外产品进入中国的新机遇。他说,艾兰得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利好,在传统渠道之外,发展跨境电商、跨境通等平台,实现在国内品牌市场的变道超车。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常亮说,我们有幸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在高速迭代的市场变化中,艾兰得要以“守护亿万消费者健康”作为自己的崇高追求,以更大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去履行使命,为消费者、客户、股东、员工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让前进中的艾兰得走得更快、走得更好、走得更远!(作者史雅儒系江苏艾兰得营养品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党总支书记)

作者:史雅儒   来源: 《靖江企业家》2020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