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江强:低调的成功者

2013-10-30

孙江强:低调的成功者

摘要:29岁时,他成为当时县机械系统最年轻的厂长。

29岁时,他成为当时县机械系统最年轻的厂长。如今,已知天命,他依旧低调地带领企业朝着十亿元大关迈进。

城北园区工业集中区一期建设工地上,鸿尔有色合金有限公司的新厂房拔地而起,在这里,孙江强将续写传奇。企业上市,也被列入他的追求目标。

这么多年,有关他的报道几乎为零。

“当不当厂长,也曾经纠结”

记者:鸿尔有色合金最近几年来都是全市30强企业,孙总本人也蝉联明星企业家,但是据我们所知,鸿尔在上世纪末,也曾经历过风雨飘摇的时候,你当时在企业是怎样的角色?

孙江强:当年鸿尔还叫有色金属材料厂,隶属于原机械工业局,改制前企业从规模、设备包括产能和社会知名度,在当时的机械工业局是“有它不多无它不少”,社会贡献不大,基础不好。

当时我是分管经营的副厂长,局里找我谈了两次话,说老厂长要退,你将来要接手,企业交给你,你将来要做什么打算和安排,都要考虑清楚。

记者:那时候心里究竟有没有底?有没有动摇过?

孙江强:我没有直接表态,心里其实在纠结干还是不干?出差在外时,路上都在想这个问题。过去在上海市场跑得多,我也跟上海的客户谈这件事,有的说企 业你去搞,别怕,市场有这么多客户支撑,也有的说不能搞,企业不是这么好搞。甚至有在期货市场的朋友,开出了10万元的年薪请我做期货,说这话时是 1987年,10万元可以在靖江城区买几套房子,应该说诱惑还是很大。

记者:最终怎么坚定下这个信心?

孙江强:经历了这些过程,我自己思前想后,觉得事在人为,越是难做的事,我越要做了试试。正式接手企业是在1989年,那时候我29岁,是当时机械工业局最年轻的厂长。当时压力真的很大,但是人就是这样,有压力才有动力,才会去想办法。

“活下去还是等死,关键在自己”

记者:当时应该是举步维艰,那企业怎么能迅速搭上了世界500强的快车?

孙江强:这确实是靠一个机缘,就看能不能把握住。2002年,我们在广交会摆展台,旁边放了靖江猪肉脯的盒子,就是这盒子当了“媒人”。当时富士康 采购部副经理看到说,知道肉脯是靖江的,原来靖江也有做有色金属的。他把名片递过来,说散了会到他办公室。我一听,富士康这么大的企业,还是世界500 强,当然高兴了。从那开始,我们开始接触到现在的这个产品领域。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富士康首次在大陆寻找材料供应商。

虽说是接触,难度也比较大,我们的产品质量、内部设备,跟富士康的要求根本对不上号。他们需要的是PC终端散热器,此前,一直用的德国、日本的进口材料。他又带我去仓库看,让我知道这些材料用在哪里。

记者:机遇确实难得,但是想要抓住也确实不容易,当时你是怎么考虑的?

孙江强:我当时就看中两点,一是用量很大,每月需要供货200多吨,企业不愁订单了;二是如果我能够将质量改到位让富士康可以用,那将来我企业肯定能翻身,首先知名度就不一样,毕竟富士康是世界500强企业,所以是下了决心和狠心的,就想赌一把。

记者:下决心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说说这中间的故事吧!

孙江强:回到企业,我就跟技术人员反复改装调试设备,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着富士康的图纸试制产品。那时无锡硕放机场还没开放,我都是带着样品从上海虹桥机场坐早班飞机去深圳送样品,当天晚班飞机再回来。

当时接连送了三个月,每星期最少去三次,就这么去送试样,那边品管、工程开会,带着提出的问题回来,再赶下一个试样,有时候凌晨两三点突然想到什么工艺突破口,立即又赶到厂里试。觉得改出来的比前面要好一点,就这么一点一点的,到最后终于过了关。

记者:按理说,富士康这块大蛋糕应该有很多企业虎视眈眈?心里的起伏是怎么熬过去的?

孙江强:刚开始是有不少企业盯着,像亚洲铜材加工巨头洛阳铜业也曾参与其中,但对于富士康苛刻的要求,大多数都是尝试了一个月后就知难而退了。

我听到有洛铜参与心里有压力,知道肯定不如他们,可已经投资这么多,也不知道试到第几次能成功,但是如果不走出来,订单谈不成,对干部职工没法交代,自己确实压力太大,当时什么都不能说,一直压在心里。

当时从干部到员工,很多人说“这老板肯定要亏了”。活下去还是等死,就看你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谁来支持你,最终靠自己坚持,为企业赢得了希望。

“十年前就涉略电子商务”

记者: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内企业同质化越来越高,你怎样面对这样一个市场环境?

孙江强:我的企业和同行相比规模不大,要想和外资企业合作,最重要的是靠质量。我认为内部管理的重要性,不低于外部市场的管理,内部管理稳定,质量才能稳定,客户才能稳定,才能有效益有市场。

记者:既然这么看重质量,那么企业对于质量管理有没有一套成熟的体系?

孙江强:管理模式要根据企业的行业特性,根据企业的人才结构来确定。再好的设备,必须有好的人来把控,这样才能有好的产品。

我要求不断创新,缺什么补什么,比如说质量意识欠缺,就在员工到管理人员的收入中,辟出质量浮动工资。每月每个车间的质量打分汇总,经考核领导小组 审核后再结算工资。在对外的管控上,客户只要来投诉,必须在三小时内回复,不允许拖拉,所以客户也比较信任。市场就是这样,如果两次三次失信于人,客户就 会打退堂鼓。

记者:近年来,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频频伸来橄榄枝,你是如何吸引他们?

孙江强:应该这样说,和富士康的合作成了一块敲门砖,后来变成了鸿尔的一个资本、一块招牌。在给富士康供货的过程中,我也开始改进设备,从辅助设备 开始增添,逐步到位,后来才慢慢走向正常化。由于富士康采用了我们的产品,只要是做电脑的企业都会来问,这为鸿尔打开了一条宽阔的路。

记者:不管是改制还是转型,孙总都是预见性地看到了这其中的先机,在你看来,眼光和风险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孙江强:我历经过两次考验,一次是起步时,第二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2008年,很多企业撑不住,我们也有亏损,仓库里的铜,每吨从8.7万元 跌到3.8万元,缩水的幅度惊人。好在我们有准备,我在市场上听到风声,而且在这个行业里,危机到来前是有预兆的,对未来的走向是有感觉的,所以我是需要 用多少铜买多少,尽量减少库存。在当年的8月底,我们也损失了两三百万元,而那段时间浙江宁波有个同行亏损了10亿元。

记者:听说你们较早开始利用电子商务拓展市场,这方面效果好吗?

孙江强:过去,我一个人担营销的担子,个人业务占整厂销售50%以上。2002年,我们从两个人起步,开始涉略电子商务,通过企业网站、阿里巴巴、 有色金属网等平台扩张市场,现在团队已有十几个人,是企业内最年轻的团队,销售总量占到了公司的50%,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电子商务中敲定的客户, 要么不接,要么就是大客户。

“一定要想好明天怎么办、你敢怎么干”

记者:和其他企业家相比,感觉孙总要神秘得多,几乎从来不在媒体面前露脸,是个性使然还是实在太忙了,无暇顾及这些?

孙江强:对,搞企业没什么出名不出名,关键问题是把企业做好了,实实在在做企业。但是我有一点,除了忙企业没有其他爱好,不是在公司就是在出差,休息日也会到企业来。

记者:这样的个性对经营和管理企业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孙江强:原机械公司最早管企业的主任来我这,已经70多岁的他在家给机械公司当年的35个厂长写了文章,他告诉我,帮我取的标题是“铁板钉钉的孙江强”,他说这个企业就是被你硬钉出来的。

这说的其实就是我的个性,看中一件事,要搞就要搞好。我们企业在靖江甚至有不少人不知道,但是在行业内,只要有提到鸿尔,大家都会说“那鸿尔材料可以的”。比如说大名鼎鼎的洛铜,有些产品他们做不了,会推荐客户来找我们,就因为我们有这个实力和名气。

记者:企业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您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孙江强:现在鸿尔可以说能站得住脚,能稳定发展,我的认识是:人一定要有一个信念,事在人为。虽然我的设备不是最好的,但要生产质量最好的产品。

记者:您认为作为企业领导者,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样素质?

孙江强:总结一条,干企业一个是“观”,一个是“管”,这两个字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企业家要有一个长期规划,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今天日子好过,也一定要想好明天怎么办、你敢怎么办。

“上市是对企业最好的交代”

记者:成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孙总在这方面有什么心得和经验可以分享?

孙江强:改制前,我们就注重组织员工学习培训,建设企业文化,这是企业一直沿袭的优良传统。

另一方面,我喜欢新的东西,我们每天中层要开个碰头会,时间控制在15至20分钟,汇报隔日工作,规划当天工作,计划细化到每一天。这是跟着宝钢学的,很有效率。

员工对企业管理有建议,或者是情绪上有波动,都可以来找我,我也欢迎他们来。

记者:企业走向了高速发展期,还即将进驻新厂区,目前进展如何?预计投产后销售额达到什么目标?

孙江强:新厂区规划有50亩地,我几乎天天去工地看施工进度,12月份之前主体工程可以施工结束,随后设备进场安装调试,到2014年下半年整体搬迁,正式投产。

我们已经调整好产品结构,准备上线几项新产品,新设备投入已有9000万元,新产品主要用于通信电子、特高压、高铁领域,都是尖端产品,替代进口材料。其中有一台设备产能就有4000吨,一年可创2个多亿的产值。

2012年我们销售是6亿元,我希望能用几年时间突破10亿元销售。

记者:对于企业未来3~5年的发展,你又做了那些规划和准备?

孙江强:我做了几手准备,招聘了25个大专生,送进洛铜培训学校培训,新厂房投产时正好培训结束,将来分布在新车间,从一线逐步吸收到管理岗位,将 员工往专业化转变。再一个也做好市场准备,产品结构开始逐步向市场渗透,有的新产品老客户也会用到,再发展新市场,主要进军外资企业

最近还考虑到上海自贸区考察,在自贸区注册一个公司,作为公司的窗口,将企业的产品直接对外展示,同时直接采购国外的进口原材料,将一些原材料的生 产,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转移到其他小企业,做中间贸易商。今后就形成这样的格局,并不是有的材料都要自己生产,上游找材料制造商,下游找终端客户,我们从 中间加工半成品或成品,这条路将来一定要走。

记者:在这些规划中,你个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会找一个节点退居幕后吗?

孙江强:以现在的状态,我再干个十几年没有问题。我会考虑引进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专业化管理。

记者:有没有锁定让你满意的接班人?将来有没有终极目标?

孙江强:暂时没有,女儿女婿都是毕业就参军,一直在部队,对社会和行业缺乏了解,不可能接手。将来考虑培养职业经理人接班,看情况考虑上市,到一定规模,还是要走上市路,这是对企业最好的交代。作者:张金玲 责任编辑:徐晗   来源: 靖江网